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挥毫泼墨的博客

闲步孤峰日暮,独行荒径无路。惆怅思仙舟,可到桃花源处?无渡,无渡,心随江空白鹭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爱挥毫泼墨,无甚功底,却乐此不疲! 喜读书看报,常有感概,还屡发牢骚! 想做官发财,时运不济,剩两袖清风! 总仗义执言,打抱不平,为人生快事!

清.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(典藏)  

2018-06-04 09:24:11|  分类: 本人典藏书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林夕逸尘《蒋廷锡百种牡丹谱》

北京匡时国际拍卖6月8日“澄道——清代宫廷书画夜场”中,蒋廷锡百种牡丹谱,经过几轮竞价,有场内卖家直接报价1亿,牌品最终成交价为1.7365亿(含佣金),被著名藏家刘益谦拍得。
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绢本册页(四册 蒋廷锡画、戴临书法各一百帧),这牡丹,价值100万一朵,魅力在哪里?
蒋廷锡是监察御史蒋伊之子,云贵总督蒋陈锡弟。少有学行,由举人供奉内廷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)特赐进士一体,殿试选庶吉士,次年未散馆,特授编修,历迁赞善、侍讲、侍读、庶子、少詹事,五十六年擢内阁学士。雍正元年(1723)迁礼部侍郎,明年调户部侍郎。八年(1730)充会试正总裁,命总理三库事务,特谕“赞画忠勤”,赐一等轻车都尉,十年(1732)闰五月薨于位,年六十有四。
张庚《国朝画徵录》成书于雍正十三年(1735),其中卷下有关于蒋廷锡绘画特点的记载:
“以逸笔写生,或奇或正,或率或工,或赋色,或晕墨,一幅中恒间出之,而自然洽和,风神生动,意度堂堂,点缀坡石水口,无不超脱,拟其所至,直夺元人之席矣,士大夫雅尚笔墨者,多奉为模楷焉。”
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 

《百种牡丹谱》是蒋廷锡“入儤禁廷时绘图题诗进呈睿赏者”,所绘百种牡丹,全部先作诗点明特点,然后再正式绘制,如《花红剪绒》为“大红”,《香玉》为“白檀色”,《鹊园红》为“浅红”,《乾道紫》为“深紫小朵”,《雪舞青猊》为“白色花心有长青瓣三四吐出”,《桃红线》为“娇红瓣细楼高”,《建白》为“小瓣白色带微黄”,《并蒂芙蓉》为“浅红一蒂二花”,等等。
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
蒋廷锡绘制此册皆精工致极,敷色恰到其位,并且将笔触藏于枝叶中,深具自然恬淡之感。
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 

如《五色奇玉》的颜色就以白色为主而间带黄、绿、浅红、深红四种颜色,淡雅而不俗艳,再系以诗“染尽红黄终不似,烧来药石定非真。偶然输却班龙博,且作花间锄草人。” 
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 

《金玉变》又叫“金玉交辉”,为深桃红色,黄蕊若贯珠出房外,薛凤翔《牡丹史》称其品种出于曹州,品第一;
《泥金捷报》以浅牙色绘花根,而晕色如金;
《政和春》则以淡红色绘花根,加以红丝散晕。
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 

也有巧思绝佳者,如《鹿胎》是以紫色花瓣加以白点,恰如梅花;
《锦团绿》则是花根微绿,花梢浅红,并且带白色心黄;
《万卷书》竟然是在白色带周围再加以绿花瓣层卷,使观者叹为观止。
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 

《百种牡丹谱》每开都由戴临对题。
戴临,字监之,官至户部郎中,以工书供奉内廷。唐英名著《陶冶图》即由戴临书写,王鸿绪等撰《钦定诗经传说汇纂》卷前有戴临书雍正《御制序》,还曾参与过《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》的校对,北京存有多块由他正书的石碑。如雍正七年(1729)的《金新达礼神道碑》由张廷玉撰文,戴临正书;乾隆八年(1743),《王进玉墓碑》励宗万撰文,戴临正书;乾隆九年(1744),《普胜寺碑》也是励宗万撰文,永泰书满文,六十八书蒙文,戴临正书。
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 

《百种牡丹谱》中的行书戴临题于乾隆九年(1744)七月上旬,这个时候蒋廷锡已经去世十二年了,而乾隆帝特命他补题蒋廷锡《牡丹百咏》诗,可见乾隆两全的心思。只过了一年,《石渠宝笈初编》编成,此四册就被收录进去,贮御书房,《百种牡丹谱》终于实现了书画合璧,一直流传到今天。
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 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 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 


据王家相序言,可知《百种牡丹谱》是蒋廷锡在内廷儤值时所画进呈雍正睿赏的作品。在正式绘制之前,蒋廷锡先写好《牡丹百咏》,每种牡丹又分别标明主要颜色的特点,然后再正式作画。
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 
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- 林夕逸尘 - 夕林阁
 

全套牡丹谱两百开整,以“元、亨、利、贞”为名分列四册,皆得乾隆、嘉庆、宣统三帝鉴藏预览,并有“石渠宝笈、御书房鉴藏宝”等诸方鉴藏之印以证源流。

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1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